南京市成功举办微课资源暨数字化校本资源建设与研发培训班

创建用户:tvadmin

——参加南京市《2015年微课资源暨数字化校本资源建设与研发培训班》的思考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资源研发中心 刘亮

  2004年一位美籍孟加拉裔人萨尔曼•可汗为了帮助上七年级的表妹纳迪亚解决数学难题,他以互动写字板当黑板,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浅显易懂的教学,帮她解答了所有问题。很快,其他亲戚朋友也上门讨教。一时间,可汗忙不过来了。他索性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他有意识地把每段视频的长度控制在10分钟之内,以便网友能耐心理解、“消化”。没想到,视频很快就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这就是微课的由来。

  2015年12月24-26日,“南京市2015年微课资源暨数字化校本资源建设与研发培训班”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如火如荼的进行,现场200多位学生被专家的精彩演讲吸引着。教授们都拿出了看家本领,从座无虚席、目不转睛足以证明本次培训班的成功。作为本次培训班的牵头人,我以一名学生的身份聆听了所有专家的报告,这次培训对我这个“老电教”来说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洗脑。

  1991年我来到南京市电化教育馆从事影视教学工作,至今整整24年,这24年录制的教学节目从讲座到课堂实录,多到我自己已无法知晓。回想我们的录制与微课的录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制作主动。首先作为一名课程制作人员,我们的课堂实录是被动的。即老师上课我们录像,老师上什么我们录什么,我们对成片的拍摄剪辑完全基于老师的教学实况并无发挥空间。录完后进行必要的图像和声音处理完全是基于技术层面。也就是说我们只是个操作工和装饰工。而微课制作则完全相反,制作人员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适应被教授者的感受和需求,主动的寻找适合教学的技术手段,由被动变为主动。

  黄金时长。根据学习注意力曲线,学习开始10分钟是教学的黄金时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学习,效率也最高。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录像,大多是课堂实录和讲座时长大于40分钟,单从学习注意力的角度来说也是不科学的。微课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可以就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和剖析,更符合教学规律,专注专心贴心服务每一位受教育者。

  亲切语态。可汗教学并没有高大上的教学设备,一只手写板一只话筒而已。取得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他亲切的教学语言和语态。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分析,青少年所爱戴的教师应该是热心的而不是冷漠的,是心灵交流的朋友。这样的教师才能使学生产生亲近、信赖、仰慕的感情,从而形成对未来的信心和觉悟。深入浅出,亲切和蔼语态进一步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在微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中见大。顾名思义“微”课首先应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其二微“课”还应当是一个完整教学片段,失去了这两个要素都不能称之为“微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是浓缩的精华,微课是陈酿的美酒。微课可以就某一个知识点展开手术刀式的解剖,微课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课可以跨越时空博古论今,微课也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隔空遨游。总之微课虽小,但它启迪的是大智慧,无论在什么学科,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在什么学校,微课的生命力始终是那么坚强。

  空中课堂。微课风靡全球,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可以说是互联网技术让微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微课不受学习地域、学习场所、学习时间的限制,可以集中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最擅长的老师分解最拿手的课程。微课是真正的空中课堂。打开电脑打开手机,无论天南海北无论课堂内外,都可以接受优质教育的浸润。在现有体制,微课无疑从另一个侧面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化。

  微课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界,“可汗学院”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觉得也要处理好几个关系。首先是微课同其他教学手段融合并用的问题。微课虽好但也有一些局限,其交互性不如以AuthorWare为代表的其他教学软件。第二就是微课资源平台该如何建设,从国家到省到市到区到学校都在建设教育资源平台,如何创新融合贴近实用任重而道远。第三不要为了比赛而比赛。如今各级各类微课比赛都很多,如果我们为了比赛而去制作微课,那就失去了比赛的意义,我认为应当是借比赛的东风来提升和推动微课资源建设。



北京电教馆原馆长潘克明教授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金玉副馆长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恽如伟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周海忠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穿石教授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资源研发中心李为主任致辞



培训班现场 



培训班现场



培训班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