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意到开机 捕拾校园里的光影传奇

创建用户:tvadmin

江宁区上峰中心小学  王号之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作为校园影视制作的新人,很荣幸能够搭乘“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制作”的培训春风。在为期四天的培训里,从创作到剪辑、从理论到实践,不仅让我见识到了影视和摄影行业专家们精彩绝伦的讲解、独树一帜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校园电视的发展趋势下,这次的讲座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带给我对于校园影视制作的一些全新的思考:

  1、 创意,让视频主题耳目一新

  “创意造言,皆不相师”,这是张洪亮老师的“校园电视纪录片创作和赏析”给我的最直观感受。要想制作出好的校园影视作品得到师生的参与和支持,除了要依靠设备和技术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立意上要能有不落窠臼的创意,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创意一方面是前期选材上角度要新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本次培训13号的外拍实践中,同样是拍摄玄武湖,有的团队能够跳出俗套,在选材上专门拍摄“镜中人”,展现在玄武湖不同的人群拍摄照片的情景;另一方面创意还来自于拍摄过程中摄制角度的奇巧,摄影师要舍得蹲卧趴爬,抓捕有感染力的瞬间。

  2、 剧本,使故事情节楚楚动人

  剧本,作为衔接创意和拍摄的中间环节,从创意到文学剧本直至开机拍摄,在笔触之间它把叙述性思维一步步转换成形象性思维,因此其在整个影视制作过程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考虑到校园剧和校园电视作品的收视环境是统一时间,集体观看的,学生难免会心浮气躁、一心二用,所以我们在剧本创作上必须改变传统四平八稳、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而要在同等的时间内增加信息量,加快画面的节奏和作品的节奏。在此撰写理念下,一个校园影视剧本的成功应该是能够把事件变成故事,让故事充满矛盾,让矛盾无限放大,在放大中泛起涟漪,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3、 制版,化拍摄概念清晰统一

  作为校园影视制作的“门外汉”,往往剧本写好,拍出来的效果却和原本设想的大相径庭,这样的状况往往让我束手无策,百思不得其解。而在《微电影的导演和镜头画面应用》的讲座中,梁飞教授所说的“故事版”制作让我茅塞顿开!被人们称为“可视化剧本”的故事版,在一场戏的场景动作、拍摄、布景等因素比较复杂而难以解释时,可以在影片的实际拍摄之前,以图表、图示的方式说明影像的构成,将连续画面分解成以一次运镜为单位,并且标注运镜方式、时间长度、对白、特效等注意事项,这样就能很轻松地让包括导演、摄像、演员在内的整个剧组建立起清晰的拍摄概念。我想,这种将复杂的拍摄更加简单化、形象化的视觉草图是在今后的校园影视拍摄上是非常有实效性的!

  4、 开机,以思维灵动展现主题

  摄影和摄像是一场光与影的交织,要能够拍出有内涵的作品,这就需要拍摄人员不单单呈现“记录式”的作品,而能在写实基础之上的再创造。这种高于“呈现式”的作品需要摄制人员在开机的那一刻就有主动性思维,能够在拍摄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镜头、自发地寻找画面的创作空间。同时,拍摄人员还要有后期编辑的意识,对于同一主体要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来拍摄,为后面的剪辑提供创造和选择的可能性。这让我联想到电教馆的领导多次强调的,每个摄像师都应该学会剪片子,只有自己动手剪辑了,才会知道拍摄时候的问题出在哪里,在以后的拍摄实践中才能趋利避害。

  校园影视制作,是一场创作人员和师生群体透过光影的心灵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希望能够从教育中捕拾、提炼感动心灵的传奇,也希望这些传奇透过光影,带给他人理解和体悟、包容与思考••••••教育的传奇每天都在上演,作为教育界的光影人我们也会执着追求、驽力奋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