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的更高

创建用户:tvadmin

江宁区电教中心  丁进平


    2016年4月11日至4月14日为期四天的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制作培训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圆满结束,本次培训我江宁区共67位教师参加培训,从各位老师反馈来的信息看,本次培训有集中培训、分组实践活动、有作品展示、学员间的互动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家们的精彩讲座更是将培训现场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他们各具特色的讲座风格,先进的影视制作理念,独到的影视制作经验,全新的学习视角对我们今后的校园影视制作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区教师在影视制作方面的热情,更加深了我们对校园影视理论的理解,给了我们深刻的感染和强烈的自信心。

   下面是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基本上是围绕着校园微电影拍摄制作和校园纪录片拍摄制作展开,对于两种形式电视题材专家们都给出了相应的界定与拍摄制作技巧。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学院梁飞教授的《微电影的导演与镜头画面的应用》讲座就以导演的角度诠释了微电影的拍摄技巧,画面中的趣味中心,也就是吸引观众目光之处。吸引观众眼球很多,但是在微电影摄影中,对比度最强的区域一般来说是最可以吸引观众注意的。恰如一片黑暗当中的一点亮光,那么无论这个亮光出于场景的哪个点上,都是被观众的眼睛瞬间抓到。影片中的内在趣味中心也很重要,比如我们在看微电影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某某坏人在背后偷偷的拿出了一把枪,那么只要这把枪不是虚焦的状态,无论这把枪在画面中的位置和所占比例多大,都会被人们一眼发现。除此以外,黄金比例分割,引导线都是设定趣味中心需要注意的内容。另外影响微电影效果的还有灯光风格和色彩风格以及景别与人物关系等。

   南京市九龙中学汤治老师《创作分享——讲好校园里故事》讲座中是从一个个校园微电影实例中讲解微电影剧本创作的重要性,故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是真实存在的,可以是教师的视角,可以是学生的视角,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视角来二次创作我们的剧本,一定要有很强的戏剧冲突性,把小故事,小细节放大,这样就可以吸引观众来观看,不显得枯燥乏味。我们想要创作剧本一定要认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热爱影视,不厌其烦的不断的去写、去拍,这样才能讲好校园里发生的故事,另外演员的选取也很重要,有特点的演员总有人记住他,会演的演员更加有人崇拜他。

   著名校园电视制作人张洪亮老师更是从多方面来阐述纪录片拍摄技巧,纪录片应该是“选题——深度采访——现场拍摄——撰写解说——后期剪辑——补拍”的环节,选题上一定要从小人物小故事上发掘大的社会意义,这样更容易将受众带到故事里,他举一个例子:    

   布什说:“我们准备枪杀4千万伊拉克人和1个修单车的”

   CCN记者:“1个修单车的?为什么要杀1个修单车的?”

   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看吧,我都说没有人关心那4千万伊拉克人。”

      ——这就是公众,他们只关心奇怪的个案。

    从他给我们观看的个人纪录片作品里,我们发现他的纪录片上很少有解说,都是采访音,拍摄之前、拍摄之中、补拍采访等等,利用这些采访语言片段,组建成一部部精美而又发人深省的纪录片。实在是高手,着实让我们惊讶了一把。在惊讶之余我们觉得这样的编排更能把我们带入到纪录片中,一部半个小时的片子看下来一点都不累,而且耐人寻味。在现场拍摄时一定要有及时抓住各类镜头,因为这影响到片子后期的深度挖掘,不放过一个宝贵的突发镜头,要不怕辛苦的坚持拍摄完成。在撰写解说时很有讲究,当我们闭上眼睛去听解说时能听懂,那就不是好的解说,因为解说只是画面语言的补充,如果能听明白,那就说明我们的解说是画面的翻译,整个纪录片看下来就无法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期制作上张老师从画面语言上,从蒙太奇上讲解镜头之间的关系,拍摄构图的重要性上,以及声音的选配上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以及总结。最后张老师又给了我们一些建议相同的人物不同的编导会创作出不同的影片。而内容深刻与否,则取决与编导自身的修养和阅历。想要内容深刻,尝试把人物放在当今社会变革大背景之中去讲故事。

   江苏卫视国家一级导演方庆昭教授则从《电视镜头组接技巧与电视导播》方向讲解了影视制作上镜头组接应注意:“一个根本,三个意识,五个法则”。一个根本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组接?为什么要讲究组接?并从两个角度(一个编导、一个受众)进行阐述组接的重要性,三个意识则是编辑意识(前期拍摄要有后期制作意识)、运动意识(镜头要动起来)、受众意识(给谁看),五个法则是差异组接法则、隐形组接法则(感觉不到组接点,业内叫“流畅”)、声音的法则、控制节奏的法则、精心专场的法则。并提出无技巧组接(硬切)是影视制作最高的境界。

   四天的校园影视培训转眼过去,在集中作品展示与点评环节上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改进的方法,在专家的理论指导下我们掌握了影视制作的内在规律和影视创作上的切入点,这四天里我们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今后我们将不断内化知识,勇于实践,在中小学校园影视创作上走出一条通天大道。为我们的青少年朋友提供更多更有营养的影视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