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见张洪亮老师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刘子君
4月11日至14日,我参加了为期4天的全国校园电视研讨会暨南京市校园电视培训班。本次活动是由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小学校园电视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市电化教育馆联合举办的,会后感想颇多。
在学校10多年了,我一直从事与电视制作有关的工作。自己也一直关注校园电视这个组织,一路走来,我想聊一聊自己的体会。一般来说,一个校园电视节目,想做到吸引人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创作的内容有局限,思路总是被某些因素所限定。然而,有一个人,他改变了我对校园电视制作的看法,让我对创作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没有记错,在2012年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第一个吸引我的校园电视作品,叫《你是我的阳光》。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大意是一个高三女生,她叫欧阳晨曦,家境殷实,毅然选择去参加去农村的支教活动。在农村的支教过程中,艰苦的生活条件与自家的洋房别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阳晨曦与天真、朴实的孩子们发生了一些感人的故事,离别的时候与孩子们依依不舍,很自然的留下了泪水。作品最后对女孩进行采访,她娓娓道来做人做事的真理。其中一句是这样的“在这里看不到很多外在的,形形色色的,虚的东西,所以你只可以反过来看自己内心的东西,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在当下,一个18岁的孩子能讲出这样的话是多有意义的事。说实话,看到这个地方,我很自然的融入到故事情景中,感动之处,也落泪了。在我后来的影视作品中,会尽量增加采访镜头,只有采访镜头才能把观众带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女孩后来被美国波士顿大学录取。
因为这个片子,我搜索了作品的作者,他叫张洪亮,是广外附设外语学校的一名从事电视制作的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在作品中从侧面“见”到张老师。后来在校园电视群中,也经常关注张老师发的作品。
第二次见到张老师。
那是2013年11月,在无锡,我参加了在无锡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影视节活动。活动第二天上午,是金犊奖提名奖的评选现场。金犊奖提名奖分6类,每类只有5个提名,共30件作品,这是在全国千余件作品中挑选出来的。每个类别会让创作者上台发言5分钟,介绍作品。也就是说能入围金犊奖提名奖就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如果能够在5件作品中被评选出来,则获得了全国中小学影视作品最高荣誉“金犊奖”。我的作品《放梦》被主委会评选为“金犊奖——最佳导演奖提名奖”,我应邀参加本次评选,而张老师的作品则在另一类提名名单中。
轮到张老师上台发言,张老师的入围作品叫《变形记》,之前在群里看过这个片子,讲述的是一个行为习惯不好的城市孩子,通过体验穷苦的生活,改变了自身的行为习惯。这部纪录片分上下集,时长总共应该有1个小时左右。
因为我之前有对张老师有了解,心中非常期待张老师上台对作品的介绍,虽然只有短短5分钟,也可以现场学习一下。但张老师上台第一句话:“大家好,今天请大家不要投我的作品,因为我拿了7个金犊奖了,主委会称呼我是养牛专业会。因此,把这一票投给别人,因为他们比我更需要。”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敬佩张老师作品的质量与数量,二是敬佩张老师的情怀。随后,张老师介绍了自己和某电视台制片人谈论了这个片子的拍摄过程。对方评价是:你一个人完成了电视台一个团队的工作。那一刻,我觉得咱们校园电视制作者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三见张老师。
2016年4月(上周),在南京。13年到现在期间每年都有培训,北至长春,西到成都,南到深圳,少有中原地带。这次运气好,主委会在南京(本地)安排了这次培训。在此感谢主委会,感谢南京市电教馆,感谢校领导的安排。这次,也是第三次见到张老师。
第一天,张老师点评作品《画梦》。这部作品有亮点也有问题,张老师在指点问题的时候,不仅告诉我们问题在哪,还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问题以及应该如何避免问题。比如单机为拍双机,光线要一致;用音乐渲染气氛,出现的条件;关键的标志道具可以给长特写,表示有故事要说;镜头要干净,不要拖泥带水等等。张老师如数家珍般的把一个个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告诉大家。他对待作品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想到平时自己拍片子的时候,会犯其中的某些毛病,缺的就是这种无微不至的精神,决定痛改。
第二天,欣赏手机拍摄作品。作品展示的方式很特殊,照片在屏幕上仿佛是被手指一张一张拨动出现的,让观众感觉是用ipad播放的。张老师对手机摄影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的。这不仅仅对摄影本身,还有对手机的硬件,软件的深刻体会。这些作品让给我的体会是,要热爱生活,要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我曾经和我的学生说过,当你通过镜头去观察世界的时候,你看的到东西会比别人看到的更美。
第三天,玄武湖实战拍摄。我在鼓楼区团队,不得不说我们鼓楼区的老师责任心强,干劲十足。大家伙为了拍好片子,把家底都搬来了,高清摄像机两部,航拍两套,5D3两台,俊男靓女出演男一号,女一号,还有苏老师通宵达旦到2点磨出一个剧本。当天大家各司其职,有主导演,主摄像,,有专门拍航拍的,也有专门抓拍的,还有众多群演,大家用了一个上午拍摄。下午在南大附中剪辑,主剪辑呙老师是高中数学老师,那天拍摄之余还见分插针上了两节数学课,真是辛苦。主摄像与导演下午也来到剪辑现场,好些音乐和图片素材也由相关团队老师从网上相继传过来。在张永宁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断调动素材,讨论如何剪辑更好。这里插一句:根据素材进入二度创作是专业的,但我们这个二度创作是因为拍摄时间紧,素材有限,我们想如何能把故事说的更好。说到这里,张永宁老师思考有些镜头需要交代清楚,于是,在二度创作的时候,我们借着夕阳的余晖补了两个镜头。后来从影片的效果看,补充的镜头是必须的。片子越做大家越带劲,大家对片子的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如对现场录的声音质量提出要求,需要演员重新配音。这个时候已经7点多了。只能让男一号与女一号自己用手机录音通过网络传过来。那天晚上大家伙一直忙到9点才剪辑好,生成了1个小时,到10点才把片子生成出来。终于完成了一个《重读南京——寻找古城墙的故事》的作品。
第四天,作品点评与赏析。说实话,这天非常期待专家张洪亮老师对我们组的片子进行点评。我们的团队用了很大的劲,很认真的在做这个片子,虽然自己知道片子还是有瑕疵的限于时间等因数只能先把功课交了。张老师说:“这次的作业我感到很吃惊,原因是这次的片子整体质量非常高。以前培训的时候,到了点评时间,没有片子,是最让我头疼的事。”上午有不少作品,其中看到一个不错的作品叫《约会》。这部片子拍摄手法,构思与场面调度都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手法,张老师给了高度的评价。我们的片子到了下午才被点评到,几个原则性的问题没有逃掉张老师的法眼:“越轴”,“人物位置调度”等。
三见张洪亮老师,让我对其心悦诚服。我对创作中的“用不一样的视角看问题” ,“放大矛盾”,“场面调度”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的体会是:一个好作品,一定要有独特的视角,这是创意;一个好的镜头一定让观众感到这是一个特定时间、地点拍摄的,这是调度。一个好的剧情,一定要用好标志性的道具,这是标志语言。一个好的纪录片,一定是要用长时间的跟拍才能获得有效的素材,用时间换空间,这样的片子才有“生命”。